户外常识 分类>>
基于工程学的自行车设计改进
基于工程学的自行车设计改进•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得出结论: 在车架方面,骑行者可根据自己的身高来 确定自行车的尺寸,自行车的尺寸主要有 18寸、20寸、22寸、24寸、26寸、27寸和28寸, 根据人机工程学成年男人第50百分位来看,对 应的身高是:154cm、158cm、160cm、 168cm、 175cm、178cm和180cm。在鞍座、车把以及脚蹬 之间的位置应该满足以上所提的三点法。 总之,通过以上的这些改进,我们就能达 到骑行的舒适要求。
• 自行车骑姿是由骑乘者与自行车的把手、鞍座 以及脚踏板的相对位置来决定的。骑乘者的手 、臀部、脚在车上的相对位置决定了骑行的舒 适程度和骑行的效率。 • 从人机工程学观点出发,要提高自行车骑行时 的舒适性,应该合理定位把手、鞍座以及脚踏 板三者之间的位置,让骑行者在骑行过程中身 体各部位尽可能处于自然状态。
结束语 本文结合与骑姿相关的因素,分析确定了中轴、鞍座、 把手之间的相对位置的方法。调整后的骑姿在骑行过程中各 关节处于舒适的角度范围内;鞍座设计可防止骑乘者从鞍座 上滑下,上体的体重由鞍座和靠背来支撑,减少对会阴的压 力以及手的负担,手操纵行驶方向,脚踩踏板驱动自行车, 各部分分工明确;挺直上身、获得良好的视野;中轴前移有 助于腿部力量的发挥,同时便于骑乘者利用脚蹬地反力起步 前行。
• 车把与鞍座之间的相对位置决定了骑乘者上半 身的姿势。车把过低会使骑行者的上肢承受很 大的静压,时间稍长手臂和手掌易发生疲劳, 同时过低的上身也会压迫腹部,但力容易传递 到车。 • 车把与鞍座之间的相对位置由图4中的M和N来确 定。根据上肢的尺寸和舒适的手臂姿势可以计 算出车把与鞍座之间的相对位置范围。人机工程学--自行车骑姿势分析与改进设计论文
课程论文人机工程学自行车骑姿分析与改进设计目录1概述 (3)2与自行车骑姿相关的因素分析 (3)2.1车把与鞍座之间的相对位置 (3)2.2鞍座与脚踏之间的相对位置 (4)2.3鞍座 (4)2.4中轴 (4)3 现行骑姿人机特性分析 (5)3.1蹬踏运动 (5)3.2休闲车骑姿 (5)4 自行车骑姿的改进设计 (6)4.1鞍座 (6)4.2中轴与鞍座之间的相对位置 (6)4.3把手与鞍座之间的相对位置 (7)4.4设计计算方法 (7)5设计实例 (10)6结束语 (10)1概述自行车骑姿是由骑乘者与自行车的把手、鞍座以及脚踏板的相对位置来决定的。
从人机工程学观点出发,要提高自行车骑行时的舒适性,应该合理定位把手、鞍座以及脚踏板三者之间的位置,让骑行者在骑行过程中身体各部位尽可能处于自然状态。
车架是自行车的骨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自行车的结构和性能,进而决定了自行车的骑姿和骑行舒适性。
现在的车架设计多采用经验法,即以现有的车型为参考来确定车架的关键参数,在此基础上进行形态创新。
改进后的骑姿在身体各部分之间进行合理的功能分配,脚踩踏板驱动自行车前行,臀部和腰支撑上体的体重,手操纵把手控制前行方向。
2与自行车骑姿相关的因素分析正确的骑姿可以提高骑行效率,使骑行不易产生不适和疲劳,同时还能降低危险发生的几率。
与自行车骑姿相关的因素主要有:2.1车把与鞍座之间的相对位置车把与鞍座之间的相对位置决定了骑乘者上半身的姿势。
车把过低会使骑行者的上肢承受很大的静压,时间稍长手臂和手掌易发生疲劳,同时过低的上身也会压迫腹部,但力容易传递到车。
目录摘要 (1)一、车座改进分析 (1)1.车座存在的问题 (1)2.改进的方面和措施 (2)1)车座宽度 (2)2)车座长度 (3)3) 座面倾角 (3)4)座垫 (3)5)车座高度 (4)二、靠背的改进分析 (4)1.靠背的高度 (4)2.靠背的宽度 (5)3.靠背的角度 (5)4.靠背的重量及材料 (5)三、车把改进分析 (5)1.车把的高度 (5)2.车把的宽度 (5)3.把手的形状 (5)4.车闸 (6)5.把手的弯度 (7)四、总结 (7)五、参考文献 (8)人因工程学―――自行车人性化设计摘要全面分析在社会生活中对家用自行车的特殊需求和人机设计规范。
根据需求对现在的自行车进行改进设计,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对其做一些“人性化”的改善,以求在人们享受经济效率的同时,也能够维护和促进身体健康。
但是在方便的同时,有些自行车“骑士”常常感到会阴部胀痛,腹部坠胀,长时间骑车后还会感到腰酸背疼等,这与自行车的设计不过人性化有一定关系。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日趋完善化的设计更强调人的效能、安全、舒适和身心健康,在设计高效机的同时,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反映人的需要,把人与机密切结合起来。
但是,现行自行车,尤其是休闲、代步用普通自行车在这方面发展得不尽如“人意”,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自行车的一些零部件尺寸不适于人。
之所以如此,一部分原因是前倾式的骑车姿势使骑车者会阴与车座前端产生磨擦,时间一久就会感到不舒服;一部分原因则是车座的尺寸与尺寸不符所致。
根据组织的解剖特性可知,坐骨结节处是最能耐受压力的部位,身体的主要重量均由骨盆下的两块面积约为25cm2的坐骨结节承受。
• 车架是自行车的主要部件,它与车把、前叉和前后车轮连接,承载着骑车人的全部重量,分前三角 和后三角两部分。车架的前后部分都应具有一定的刚性和弹性。从而确保不同的道路,安全稳定的 行驶。
是人类发明的最成功的一种人力机械, 是由许多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人与自行车相互运动,驱动车辆前进,构成了‘人-车’系统。
其次,由于人在骑自行车时,长时间处于一种前屈运动的状态,坐姿属于非自然、良好的坐姿, 这样椎间盘内压力分布不均衡,就会产生腰部酸痛、疲劳等不适感。要减轻腰部的不适感,在保证 操作灵活性的同时,应使人骑车时的坐姿接近自然坐姿。
• 自行车设计国家标准规定:车把前叉轴线与通过轮心的地面垂直线的交点到地面的距离不小于轮半 径的15%,不大于轮半径的60%。
人处于坐姿状态时,由组织的解剖学特性可知,与鞍座紧密接触的是最能承受压 力的臀部的两块坐骨结节,时间久了便会感到疲劳,造成臀部疼痛。
坐姿时坐骨结节承受大部分的身体重量,当座面 接近水平状态时,位于坐骨结节外侧的股骨处于 正常的位置(如图3a)而不会受到过分压迫使人 觉得舒适;而当座面呈斗型(凹式三角形)时, 会时股骨因受到压迫而向上转动(如3b)并承受 载荷,且还会使髋部肌肉受压从而引起不舒适感。
Ⅰ刹车性能:影响刹车性能的人的因素主要是人的手和握力,男性和女性、成年人和儿童的手 的大小和握力都不相同。据试验,为了长时间捏闸而不致手有疼痛的感觉,希望只用最大握力的10% 左右便能得到必要的减速度。 Ⅱ鞍座位置:鞍座的位置装得过低,骑行时双脚始终呈弯曲状态,腿部肌肉得不到放松,时间 长了就会感到疲软无力;鞍座装得过高,骑行时腿部的肌肉拉得过紧,脚趾部分用力过多,双脚也 容易疲劳。 Ⅲ车架部件:车架是自行车的主要部件,它与车把、前叉和前后车轮连接,承载着骑车人的全 部重量,分前三角和后三角两部分。立管的长度、角度决定鞍座的位置,其位置与曲柄的长度等因 素决定了骑行动力的输出大小,决定输出效率的传动部分的输出大小。 Ⅳ车把标准:自行车设计国家标准规定:车把前叉轴线与通过轮心的地面垂直线的交点到地面 的距离不小于轮半径的15%,不大于轮半径的60%。人机工程学课程设计自行车的人机系统评析
人机工程学课程设计自行车的人机系统评析摘要不同款式的自行车适用于不同的人群和社会需求,如小孩的自行车后轮处有两个小轮来支持其平衡,都市女性的自行车设置矮小美观,年轻人喜欢省力且易于在山地行走的多功能自行车。
作为大学生,我们需要评析山地自行车并选择更好的、更合人的自行车,以此提高安全,降低疲劳,增加舒适度。
一、引言1.1研究背景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环保意识的提高,自行车作为一种环保、健康的交通工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1.2研究意义在自行车的设计过程中,运用人机工程学原理和方法可以使自行车与人更好地配合,相互兼容,降低环境的影响,提高安全性和舒适度。
1.4研究目的通过评析山地自行车的设计结构要素和因素对自行车性能的影响,提高自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度。
二、相关尺寸(以山地自行车为例)在山地自行车的设计中,需要考虑车架的高度、长度、角度等尺寸,以及车轮和刹车等相关尺寸。
三、自行车人-机评析3.1人一自行车系统自行车是人与机器的一个系统,需要考虑因素和机器因素的相互作用。
3.2影响自行车性能的因素因素包括身高、体重、力量、灵活性等,需要考虑这些因素对自行车的影响,如车架高度和长度需要适合骑车者的身高和体重,刹车的力度需要适合骑车者的力量等。
3.3自行车设计结构要素分析自行车设计结构要素包括车架、车轮、刹车、变速器等,需要考虑这些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使它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和因素,提高自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度。
课程论文人机工程学自行车骑姿分析与改进设计指导教师学院名称专业及班级提交日期答辩日期年月目录1概述 (3)2与自行车骑姿相关的因素分析 (3)2.1车把与鞍座之间的相对位置 (3)2.2鞍座与脚踏之间的相对位置 (4)2.3鞍座 (4)2.4中轴 (4)3 现行骑姿人机特性分析 (5)3.1蹬踏运动 (5)3.2休闲车骑姿 (5)4 自行车骑姿的改进设计 (6)4.1鞍座 (6)4.2中轴与鞍座之间的相对位置 (6)4.3把手与鞍座之间的相对位置 (7)4.4设计计算方法 (7)5设计实例 (10)6结束语 (10)1概述自行车骑姿是由骑乘者与自行车的把手、鞍座以及脚踏板的相对位置来决定的。
从人机工程学观点出发,要提高自行车骑行时的舒适性,应该合理定位把手、鞍座以及脚踏板三者之间的位置,让骑行者在骑行过程中身体各部位尽可能处于自然状态。
车架是自行车的骨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自行车的结构和性能,进而决定了自行车的骑姿和骑行舒适性。
现在的车架设计多采用经验法,即以现有的车型为参考来确定车架的关键参数,在此基础上进行形态创新。
改进后的骑姿在身体各部分之间进行合理的功能分配,脚踩踏板驱动自行车前行,臀部和腰支撑上体的体重,手操纵把手控制前行方向。
2与自行车骑姿相关的因素分析正确的骑姿可以提高骑行效率,使骑行不易产生不适和疲劳,同时还能降低危险发生的几率。
与自行车骑姿相关的因素主要有:2.1车把与鞍座之间的相对位置车把与鞍座之间的相对位置决定了骑乘者上半身的姿势。
车把过低会使骑行者的上肢承受很大的静压,时间稍长手臂和手掌易发生疲劳,同时过低的上身也会压迫腹部,但力容易传递到车。
自行车工程学设计创新一、引言自行车工程学设计创新是提高自行车舒适性、操控性、动力性、安全性、智能性等方面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详细介绍自行车工程学设计创新的主要方面,包括舒适骑行、灵活操控、高效动力、安全防护、智能导航、环保材料、折叠设计以及健身功能。
二、舒适骑行1. 座椅设计:采用符合工程学的座椅设计,能够提供舒适的骑行体验,减少长时间骑行时的疲劳感。
3. 脚踏设计:采用符合工程学的脚踏设计,能够提供舒适的踩踏体验,减少长时间骑行时的疲劳感。
五、安全防护1. 防护装备:配备合适的防护装备,如头盔、护肘、护膝等,能够提高骑行时的安全性。
2. 安全警示灯:配备安全警示灯,能够在夜间或恶劣天气条件下提高骑行时的可见度,降低事故风险。
六、智能导航1. GPS定位:配备GPS定位系统,能够实时显示骑行者的位置和路线. 路线规划:通过智能导航系统,能够根据骑行者的需求和路况信息规划最佳路线. 实时天气预报:通过智能导航系统,能够实时显示骑行地的天气信息,为骑行者提供参考。
二、智能化设计1. 智能导航系统:通过GPS定位技术,为骑行者提供实时位置和路线信息,帮助规划最佳路线. 智能防盗系统:采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自行车与手机或其他设备的连接,方便远程监控和报警。
3. 智能健康监测系统:通过传感器技术,监测骑行者的心率、速度、距离等健康数据,为骑行者提供个性化健身建议。
五、多样化功能1. 多模式骑行:提供不同骑行模式,如山地模式、城市模式等,满足不同路况和骑行需求。
六、美学与工程学1. 美学设计:结合现代美学理念,设计出符合大众审美且具有个性的自行车外观。
2. 工程学:根据工程学原理,优化座椅、把手等关键部件的设计,提高骑行的舒适性和稳定性。
例如,优化车架结构以增强抗冲击能力;采用符合工程学的刹车系统,保证快速而稳定的制动效果;设计合适的把手高度和角度,提供舒适的握感和操控性。
自行车设计国家标准规定:车吧前叉轴线与通过轮心得地面垂直线的交叉点到地面的距离不小于轮半径的15%,不大于轮半径的60%。
列入山地车,车吧的宽度以中青年男子的肩宽480mm,手掌宽度100mm为参照,设计时考虑手掌中央与车吧把套的中央为接触点,这样可以使整车受力平衡,具备安全可靠的操纵车把和刹车制动的有利条件。
为了使人省力和有舒适感,必须在骑自行车人的体格和体力与自行车元件的尺寸关系上下功夫,即研究下肢肌肉的收缩运动与曲柄转动之间的能量转换问题。
自锁脚踏需使用专用配套自锁鞋,如果是长时间骑行会感觉轻松很多,因为一只脚踩下去的同时另一只脚还可以网上提,一般来说可以胜利25%。
根据自行车国家标准:1脚蹬面朝上放置时,自行车向一倾斜25,脚蹬上的零件不触及对面。
从人机关系来看,鞍座、车把和车架等的位置和大小,以及它们间的相互关系,与骑车人的位置和肌肉的动作有着性的设计参数。
鞍座部分:人处于坐姿状态时,由组织的解剖学特性可知,与鞍座紧密接触的是最能承受压力的臀部的两块坐骨结节,时间久了便会感到疲劳,造成臀部疼痛。
基于人因工程学的自行车设计改进姓 名:张海青学 号:05083008班 级:工硕51指导老师:孙林岩2007年11月摘要:自行车设计在以往只是从满足人的使用功能出发,而忽视了骑乘者是否感到舒适。
本文从人因工程学角度,运用测量学、身体运动学的理论,对自行车设计上长期存在的一些不符合工效学要求的缺陷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人因工程学设计鞍座腰靠一、引言人因工程学(Human Factors or Human Factor Engineering),又称工效学(Ergonomics),是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性应用科学。
它综合应用生理学、心理学、医学、卫生学、测量学、劳动科学、系统工程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在对人、机器、技术和相关环境的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并利用人的行为方式、工作能力、作业限制等特点,以提高生产(包括日常生活中人的活动)的效率、安全性、健康性、舒适性和有效性。
现代人因工程学的落脚点不仅在于工厂生产现场的布置与设计,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随处可见、随时接触的日常用品当中。
如今自行车在很多国家只是作为运动健身的工具,但是从上世纪20年代自行车传入我国以来,由于经济、人口状况与地理条件等方面的原因,自行车在一个很长时期内一直作为中国百姓的主要交通工具。
自行车的历史已经超过了一百年,但是从人因工程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现在的自行车设计仍然存在缺陷,需要改进。
二、问题及改进2.1 鞍座设计不合理——鞍座太平坦,太窄,太硬根据一家国外研究机构的统计,在他们调查的人群中有90%骑自行车男士的存在畸形。
鞍座设计要素分析尺寸 决定鞍座宽度的因素主要是的生理结构,如坐骨结节的距离、骨盆的大小等等。
人机工程学可以通过研究消费者的行为和需求来提高产品的易用性和舒适性,从 而增加消费者的购买。
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可以改善自行车的性能,提高其舒适 性和易用性,而新技术的出现也为人机工程的应用提供了更 多的可能性。
针对不同使用场景,人机工程学可以为自行车设 计提供更加合理的方案,例如城市休闲自行车、 运动自行车、山地自行车等。
自行车工程与创新自行车结构图示自行车工程学设计(一)增加腰部 受力缓冲, 灌灌问 减小脊柱 受力。自行车工程学设计(二)改进后的车把与 鞍座要保证一定 的高度落差,以 避免骑乘时整个 手臂处于伸直状 态,使肌肉紧张。 并且,车把应设 计成平把,因为 手握弯把会使手 腕弯曲,产生手 腕偏差。将后轴换成电 动自行车用永 磁无刷直流电 机,优点是体 积小,结构简 单
由车把、前叉、前轴、前轮等部件组成。乘 骑者可以通过操纵车把来改变行驶方向并保 持车身平衡。 驱动(传动或行走)系统:由脚蹬、中轴、 牙盘、曲柄、链条、飞轮、后轴、后轮等部 件组成。人的脚的蹬力是靠脚蹬通过曲柄, 链轮、链条、飞轮、后轴等部件传动的,从 而使自行车不断前进。 制动系统:它由车闸部件组成、乘骑者可以 随时操纵车闸,使行驶的自行车减速、停驶, 确保行车安全。
相信大多数骑过山地车的人 都知道山地车变速系统,变速慢 不能完成瞬间变速。而且稍有不 慎就会损坏牙盘,所以我们对变 速系统进行改造。 将牙盘取消,将中轴的中 间加工为带齿的齿轮
将里面放上连杆齿轮两 头都放上侧齿齿轮,前 后各放一个轴承。侧齿 齿轮与连杆垂直,与中 轴齿轮咬合
将此处开长方形空,保 证与后面三个侧齿齿轮 能够吻合。在另一边加 固车架,切口周围放加 强筋。
压缩空气抵住三个齿轮吻合。 此时为最高档,离开最小的 为中档,离开中间的齿轮为 最低档,变速非常灵活,而 将牙盘取消,放入三个 且这种传动不会掉链子。润 大小不同的侧齿齿轮, 滑也方便。 侧齿齿轮要求能重叠。
人机工程学在自行车设计中的应用人机工程学在自行车设计中的应用人机工程学在自行车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确保自行车可以舒适、安全,充分满足骑行者的需求。以下是一些人机工程学的应用:1.尺寸适配:自行车尺寸必须适合骑行者的身高和体型。
例如,座位高度、把手位置和脚踏板位置必须调整到最佳位置,以确保舒适的骑行体验和最高效的骑行力度。
总之,人机工程学在自行车设计中可以帮助设计师充分考虑骑行者的需求和舒适度,同时保证自行车的性能和安全。
同样地,自行车的把手和踏板也应根据工学原理进行设计,以保证骑行者的手部和脚部的舒适性和掌握力。
只有通过合理的人机交互、工学和可操作性设计,我们才能改善自行车的设计,提高其实用性和舒适性。
自行车与有多个部位紧密接触,在设计时应统筹考虑自行车的结构和骑自行车的人的生理特点,才能做到人与自行车的协调统一。
正是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自行车的结构和特性,并找出他们之间的联系点,然后应用人机工程学的相关理论进行自行车设计。
的关 系 ,其 中主 要 影 响 因 素 是 由使 用 者 与 车 子三 个 接 触 点 位 置 所 决 定 :座 垫 部 份 、踏 板 部 份 和握 把 部 份 。涉 及 人 使 用 自行 车 的 要 素 主 要 为 踏 板 、
设 计 、原 型 制 作 ( r ttp n ) P oo y i g 、至 零 组 件 的组 装 及 产 品 测 试 ,都 需 要 投 入 大 量 的工 时 与 成 本 。再 者 , 自 行 车 的 设 计 过 程 中 , 须 在 方 案 设 计 好 之 后 ,评 估 不 同的 设 计 方 案 ;而 在设 计 定 案之 前 , 也 常 须 评 估 最 终 选择 的 设 计 方 案 , 以 寻 求性 能 米乐M6体育、
尺 寸 ,如 车 架 、把 手 、 与 座 垫 等 ,该 如 何 配 合 人 体 的 尺 寸 , 以符 合 最 适 合 的 骑 乘 姿 势 ,难 以 有 效 掌 握 J 因此 , 如 何 根 据 符合 消 费 者 的 需 求 及 。 人 体 工 程 学 的 车 型 建 议 ,利 用 计 算 机 辅 助 设 计 技 术 ,实 现 基 于 人 体 工 程 学 的 电动 车 设 计 ,是 一 个
使 肌 肉有 效 的控 制 上 半 身 肌 肉作 用 , 适 当 的控 制 全 身肌 肉收 缩 。 2 )下半 身操 作 姿 势 ( 力做 功 以腿 为宜 ): 动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从人因工程学角度,运用测量学、身体运动学的理论,对自行车设计上长期存在的一些不符合工效学要求的缺陷提出了改进建议。
它综合应用生理学、心理学、医学、卫生学、测量学、劳动科学、系统工程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在对人、机器、技术和相关环境的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并利用人的行为方式、工作能力、作业限制等特点,以提高生产(包括日常生活中人的活动)的效率、安全性、健康性、舒适性和有效性。
现代人因工程学的落脚点不仅在于工厂生产现场的布置与设计,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随处可见、随时接触的日常用品当中。
如今自行车在很多国家只是作为运动健身的工具,但是从上世纪20年代自行车传入我国以来,由于经济、人口状况与地理条件等方面的原因,自行车在一个很长时期内一直作为中国百姓的主要交通工具。
自行车的历史已经超过了一百年,但是从人因工程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现在的自行车设计仍然存在缺陷,需要改进。
如果垫料过软,坐骨结节就会陷入到鞍座中,导致组织的麻木和缺血:如果垫料太硬,将会导致组织的疼痛。
当人骑在鞍座上时坐骨生殖区(位于坐骨结节和耻骨联合部之间,分布有大量的血管、神经和软组织)靠在平坦的座面上(如图1),鞍座会压迫到坐骨神经区的组织和脂肪;坐骨神经区的组织里含有丰富的血管、软组织和大量的神经及神经末梢,在骑行时,上躯体
基于人因工程学的改进设计如图3,鞍座的中部嵌入了比两侧更加柔软的垫料;从正视图看,这一区域下陷,很好的减轻了对坐骨生殖区的挤压。
开有4个圆孔,有利于散热、散潮;鞍座前部比后部稍低,减轻了对耻骨联合部的压迫;鞍座头部比一般自行车鞍座稍窄,减轻了对大腿内侧的摩擦;前后连接的弧度比一般自行车鞍座要小一些,使鞍座增加了表面受力面积,减轻了对臀部的挤压,如图4所示。
根据坐姿的生物力学分析得知,上身越前倾,脊柱的弯曲程度越大,背部肌肉受力越大,当人骑座位太高的自行车时,几乎完全伏在车把上,背部与水平面几乎平行,腰部椎间盘压力分布不当,腰椎变形。
将自行车车座向前放低10至15度,脊柱的弯曲程度就会降低,脊柱的形状接近自然状态,腰椎间盘的压力分布较均匀,有效减轻不合理的座位设计给人带来的伤害。
调整鞍座高度后,上躯体与地面的合理倾斜角应为大约90度(如图7所示),放低改进后的自行车如图8所示。
改良过座位高度的自行车,虽然车座的高度已经降低,但是骑车者长时间骑车,却没有腰靠,其背部负荷仍然很大。
腰靠圆弧半径应为腰靠在受力被压缩且腰靠倾角等于90度的情况下,过其左右对称面上腰靠宽中点的水平面与腰靠前缘圆弧面相交曲线的曲率半径。
另外,腰靠在设计时应注意其靠面弯曲与腰部生理弯曲相符,以增加腰部受力缓冲,减小脊柱受力。
应尽量保持手腕伸直,在骑车时,尽量使车把弯曲而不要使手腕弯曲,避免手腕的偏差(径向偏差和尺骨偏差),同时也应尽量避免大臂过度伸直,因为那样会使整个手臂肌肉始终处于紧张状态。
3、设计平直式车把的自行车,在满足人坐姿接近自然状态的条件下,肘部成90度,小臂与手成一条直线,避免人手腕部处于尺偏或过度屈伸状态,也避免大臂过度伸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