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分类>>

米乐M6官方网站现代快报

2024-08-14 23:58:42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米乐M6官方网站现代快报当近代中国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上海先行沐浴到欧风美雨的洗礼,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接对抗的角力场。19世纪50年代上海租界内华洋杂居格局形成之后,在沪中国人亲身体验到诸如煤气灯、电报、电灯、火车、缝纫机等各种西方舶来器物所带来的便利,对其心态由嗤之为奇技淫巧转变为接受认同米乐M6平台

  自行车也在此时登陆上海滩。据《上海新报》1868年11月24日记载:“兹见上海地方有自行车几辆,乃一人坐于车上,一轮在前,一轮在后,人用两脚尖点地,引轮而走。又一种,人如踏动天平,亦系前后轮,转动如飞,人可省里走路。不独一人见之,相见者多矣。”当时自行车数量极少,骑行者也都是金发碧眼的洋人。按自行车发展史来看,此时自行车在欧洲也是新创,仅几年后就已传入上海,可见其引进速度之快。寓沪洋人非常喜欢这种新型机械,一有闲暇就会骑车在外滩上转来转去,以娱身心。随着上海外侨的不断增多,自行车数量也不断增加,到1897年上海已经有自行车几百辆之多。由于华人骑自行车在当时还比较少见,沪上各种报纸都将华人骑车当作重要社会新闻来报道。1898年4月1日《申报》以“脚踏车将来必盛行说”为题作了头版社论,《申报》当时就大胆地预言了自行车将来一定会盛行于中国。

  当时自行车全赖西方重资舶来,是稀罕时髦之物,主要消费对象是绅商等社会上层人士。当时上海路上已是车水马龙,人若想骑车上街潇洒一游,必先将骑车技巧习练纯熟才行。而沪上诸多名园就成为绅商聚会习车的理想去处。张园是上海最大的公共活动场所和游乐中心,自然成为骑车游乐的首选之所。

  此时自行车不仅是件时髦东西,在很多人心中还是一种西化、文明、进步的标志。《游戏报》中记载,一个西学堂的上海青年教师,眼见脚踏车风行,认为此事亦西法之一端,倘不学习乘坐,无以表率,也会被学生所看轻。于是就置车一部,日夕操练。当其能驰骤于康庄大道时,是左顾右盼,意殊自得。即使是马车行来,也不必让,险些酿成事故。即便如此,此人当下却也是不听别人劝说,飞行如鸟而去。从故事中青年骑车时的神情行径可见,当时骑行自行车是件有面子、出风头、很拉风的事情。当然其中不乏逞能初学者,骑车出洋相。

  1911年,上海市邮政局从英国购买100辆自行车,开始用自行车投递邮件。这是自行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第一次投入了公用,自行车自此有了私用和公用之分,也标志着自行车的普及程度进入更加大众化的层面。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自行车已成为上海中产阶层所拥有的经济便利的交通工具。邮政局、电报局、电话公司、公用局、局等众多机关,为提高办事效率,纷纷为职员配备自行车。私用作代步工具的自行车消费者逐渐扩展到各洋行里的职员和洋学堂里的学生,当时的“贵族女校”墨梯女校中,自行车已成为流行的代步工具。上海街头上的自行车渐行渐多起来。

  当时《新闻报》、《申报》等各大报纸中遍布着自行车的广告,售卖广告语中也由“商绅乐步”的玩物转变为“大众乐见之代步工具”。得利车行兜售的英产“海格利斯自行车”,其广告语为:“构造特殊、起乘安全、风行全球、到处欢迎、用以代步、经济便利。”自行车提升了人们的行动能力,扩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在上海人生活中起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洋学堂里上学的学生、洋行里上班的职员,当然也有送外卖的伙计、投递信件的邮差,总之,自行车已经在上海百姓的生活中不可或缺了。

  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汽油供给受到了严重限制,汽车数量大幅度缩水。电车也因为战争破坏关系,缩减了大部分线路。上海市的交通任务除人力车外,几乎全部由自行车和由其改装的三轮车来承担。自行车作为不需任何能源就可通行无阻的轻便交通工具的优势显露无遗。不仅如此,自行车可以驮物的运输功能此时也被开发出来。不仅是市内商号收账送货,因战争关系上海本市与郊区遭受封锁,各地单帮商贩都是依赖自行车以运输物资。自行车需求更是与日俱增。

  战争期间,上海下层民众有出行之需,对自行车却无力购买。这使得自行车出租业务应时兴起。那时的许多自行车行有专供人学车的出租车,一毛钱一个钟点。出租车辆通常是流行的26英寸两轮脚踏车,规模较大的车行业备有24英寸、28英寸的脚踏车和专供少年儿童学习用的小脚踏车和三轮脚踏车。

  解放战争打响后,上海人口数量持续猛增,巨大的市场空间刺激下,上海自行车厂家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但这四年中上海物价一直处于异常不稳定的状态下,自行车厂商也乘机作祟,自行车的价格是一天一变,严重影响到自行车的销售。

  新中国成立后,在上海市人民政府的努力下,通过公司合营、统购包销等措施,自行车工业和价格才告稳定。到1962年3月,国务院批准自行车在上海实行高价政策之前,上海自行车厂及三厂出产的“永久”、“凤凰”牌各型自行车价格都是维持在150元上下。由于建国初期实行低工资制,上海人民的收入普遍在10元上下。自行车对一般上海市民来说又变得高不可攀。随着自行车的普及,使用群体之社会阶层逐渐下移和扩展。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