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分类>>

上海故事丨上海收藏家在地下室玩古董脚踏车盼望城市能有一家自行车博物馆

2024-08-22 12:04:09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上海故事丨上海收藏家在地下室玩古董脚踏车盼望城市能有一家自行车博物馆其实,龚师傅并不喜欢人家称自己为所谓的自行车收藏家。他再三和记者这样解释,“大多数收藏家只出钱不动手,而我本人却是以动手为乐趣,并乐在其中,所以是标准的自行车玩家。”

  龚师傅大名龚治伟,上海人,50后。作为69届毕业的学生,1970年他离开上海,先后务过农,当过兵,1979年回到上海,进入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工作,从事行政管理和党务工作,2013年退休。

  龚师傅说自己个人兴趣非常广泛,爱好收藏,诸如古玩、文玩、邮票、钱币、老物件和花卉书法等。而在众多的兴趣爱好中,玩老自行车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掐指算来,从1990年至今已有31年了,到现在仍然坚持着。目前龚师傅收藏了近70辆古董级老自行车,他告诉记者:

  我们玩家一族,10个人里面9个人是家里反对白相自行车的,还有就是要有一定的经济条件支持。我自己屋里蛮搞得定的,因为家里的“买汏烧”都是我负责,这样爱人还能支持我。另外,方方面面都要处理好关系,很多玩家连摆自行车的地方都没有,这怎么搞收藏呢?我平时热心参与社区工作,所以落实了一块地方能存放自行车。

  记者跟着龚师傅前往他居住的小区,小区临近在某校区的后门,属于地段还不错的市中心区域。在小区的一个地下室,记者看到了龚师傅收藏的大部分老自行车和他的工作车间。

  西洋车的优点是坐杆比较高,所以人骑在车上显得“派头很足”,非常适合老克勒“拗造型”,而缺点是零配件不兼容,故很难修复;日本车相对来说做工比较精良,而且零配件兼容。国产车当中,永久的老款车是我的最爱,目前珍藏永久老车包括51年永久首款28大杠、57年41型26轻便女车、60年代15型26大杠、60年代老款13型和12型等多辆。

  例如这辆1951年首款永久28大杠自行车,这也是目前上海市面上唯一一辆,达到博物馆收藏级,现存放于上海市长宁区新华路街道综合为老中心。

  收藏老自行车,龚师傅有一条原则,“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优,人优我孤(孤品)”他目前收藏的老自行车里面,三分之一是孤品,市面上没有第二辆,三分之二是精品和优品,大多数都是60年以上的古董车。有一次,龚师傅骑着一辆老自行车出门,遇到一位开摩托车的朋友,对方提出愿意用自己价值两万的经典款摩托车与龚师傅的老自行车交换,被龚师傅拒绝了。

  这是一辆英国30、40年代生产的“海克力斯”古董车,也被翻译成“猛牌”,在国内有一定的知名度。

  在地下室,记者还看到一辆车标为“R”的自行车,对这个品牌感到很陌生。龚师傅解释,这是英国30、40年代生产的“R”牌古董自行车,又被称为“漫步者”,这款车存世量稀少,堪称古董老爷车中的“劳斯莱斯”,能够有幸保存至今实属不易,而且整体完好无损,旧器风韵十足,经过龚师傅精心打理,这款车骑行舒服,三速清晰,刹车灵敏,是龚师傅的镇店之宝。

  在小区居住了20多年,龚师傅最大的痛点仍然是没有一个良好的保存环境。上海的空气湿度比较大,一到黄梅天,地下室里的那些自行车就会遇到生锈的问题。遇到刮风下雨天,地下室还会积水,龚师傅自己掏腰包在地下室修了一道排水沟,但这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龚师傅只能在天气好的时候,把一些自行车推到地面去晒一下太阳。

  作为自行车玩家,龚师傅最擅长的是将那些被普通人视为一堆废铜烂铁的老自行车修复。一些破破烂烂、被视为无用之物的老自行车到了龚师傅手里,经过一番“整形”,就是脱胎换骨,凤凰涅槃,重新展现出原有的历史风貌。当然,用他的话来讲就是“改良改装,修旧如旧”,不能为了图省事把老古董变成了新自行车,而是尽可能使用原有的零配件。

  一辆老自行车到手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如何“激活”——通过修复,重新焕发生命。修复自行车,三分靠技术,七分靠工具。因为对于面板整形和前插件修复,如果没有工具,光凭一双手是很难搞定这些“老家伙”们的。龚师傅自己捣鼓出了一系列自行车修复工具,也准备了堆积如山的零配件。

  但要修复一辆老自行车涉及到很多小细节,特别是分解拆零的第一道程序,龚师傅碰到难点很多,经常受挫,比如老年份的自行车车把和车座管锈蚀得非常厉害,牙盘销钉和固定螺丝、螺冒锈透和烂丝等,要拆下来谈何容易,要保持原味又不能有硬伤,就算硬敲打也无效果。对于龚师傅来说,这些老自行车的修复问题真是伤透脑筋,有时他睡梦中会想,晨练时也会想,想着如何排除这些技术难点。

  另外,在修复老自行车过程中有一项重要环节,需要经过多年实践才能够精准把握,那就是钢丝排列编制钢圈(钢圈纵向横向的同心度)。

  我在操作中有过教训,后悔过,付过学费,只有不断摸索,动手用脑,锉、钻、打磨,并根据问题内在难点自制了不少工具。经过反复不断推敲和实践,每当解决一难题,就会充满喜悦和兴奋,真的胜过吃补药,好开心!

  另外,每天晚上看完电视新闻后,龚师傅就会外出骑行一个半小时(除刮风下雨天气外),几十年如一日已养成习惯。一是对老自行车是一种动态保养,二是对自己也是一种健身。总之,骑车好处多多,环保出行,为自己健康服务,也可以为城市的“低碳环保”做贡献。

  龚师傅最近一直在看一本书《永久故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0年9月出版),这是一本由老永久员工自己采写、自行编辑的上海自行车故事,由110篇纪实作品组成,35位执笔者中有一半在70岁以上,作者里既有上海自行车厂的原厂长、原工会主席、原高级工程师等,也有各部门车间的管理人员和工人。龚师傅以自行车的车标为例为我们讲述了中国自行车的一段历史。

  永久和凤凰、飞鸽,曾是中国的三大自行车民族品牌,承载着几代国人的历史记忆。1940年秋,永久自行车厂的前身昌和制作所在上海东北角的唐山路开业,这也是上海的第一家自行车生产厂。当时,昌和制作所生产的自行车还不是叫“永久牌”,而是“铁锚牌”(车标见上图右边),直到1949年,自行车厂决定放弃之前使用的老商标,当时新设计的商标是一只北极熊站在地球顶端,暂时将商标命名为“熊球牌”,后几经讨论,才决定用“熊球”的谐音“永久”作为商标名,定稿时确定为“永久牌”三个红字。

  1957年,工艺美术设计家张雪父先生设计了家喻户晓的“永久牌”标识,沿用至今。以汉字“永久”二字设计,简洁直观、极易识别,其构思之精妙堪称中国设计史上的经典。

  今年5月,应上海某高校邀请参加“永久讲师团”讲座活动,龚师傅自费叫了货拉拉把两辆古董级的永久自行车从家运到学校去做讲座,主题为“为什么喜欢收藏永久自行车”,虽然没有一分钱报酬,但他觉得自己在为普及自行车文化做一份贡献。在分享会现场米乐M6官网,龚师傅和其他嘉宾向青年学生们展示了旧式永久自行车、历代自行车标牌、车票、工作证等老物件。师生们置身其中,仿佛回到老一代“永久人”、老一代中国工匠为国为民敬业奉献的年代。

  龚师傅告诉记者,原上海自行车厂厂长章和轼(1986年-1988年期间任上海自行车厂厂长)几十年来一直有一个梦想没有实现,那就是希望上海能有一家自行车博物馆。这个梦想现在也是龚师傅的梦想:

  上海的自行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很深,在海派文化当中占有一席之地,每当我骑着那些经典款的老自行车出去,很多上海市民看到都和自己有共鸣。我自己今年快70岁了,真心希望在有生之年能为上海的海派文化尽一份个人的微薄力量。

搜索